如實觀受
禪七開示錄(十)——第五日晨誦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2006.07.27清晨
地 點:佛教弘誓學院禪堂
主題一:凡聖之別:觀受如受念住
經 典:《雜阿含經》第四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
多聞聖弟子亦生苦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
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
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
云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講 解:
今天為大家誦念的兩部經文,是佛陀開示有關如何正念覺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而不為煩惱所縛,進而能夠得盡諸漏的經文。
第一部出自《雜阿含經》第四七○經。佛陀在王舍城,不問而自說法。祂告訴諸比丘,也就是告訴佛弟子們:愚癡無聞凡夫和多聞聖弟子一樣,都同樣會感受到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在同樣的情狀下,凡夫和聖人有什麼差別呢?
弟子們對佛說:「世尊是法的根源,是法的眼目,是法的依靠,世尊哪!希望您能為我們說法。我們聽聞以後,一定會按照您所指示的正道來修行。」
佛陀回答:「要好好的聽!專心的聽!更要仔細的思惟啊!現在,我為你們說法。」
「弟子們!愚癡無聞凡夫,因身觸而生種種受,尤其是苦受,有時候這種受會增長很多的痛苦,乃至喪失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心中充滿愁苦憂惱,並且抱怨、啼哭、嚎叫,乃至內心產生種種顛狂惱亂的錯誤心態。這時,這個愚癡無聞的凡夫,增長了兩種受,一為身受,二為心受。」
佛陀比喻說:「就好像有一個人同時被兩支毒箭射中,痛苦倍增;愚癡無聞凡夫即是如此,由於不能正念明覺於受,對於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妙色境,生起染著愛樂之心,耽溺其中,因受著於五欲之樂,所以被貪煩惱所困擾、所驅使、所綑綁。相反地,對於苦受觸,則生起瞋恚,由於心生嗔恚之故,被瞋恚煩惱所困擾、所驅使、所綑綁。「使」是煩惱的異名,因煩惱驅使吾人流轉於無明迷惑之生死界中,故稱煩惱為使。
愚癡無聞凡夫對於這兩種受的集起、滅去、味著、過患,以及出離之道,無法如實知見。因為不能如實知見,所以當生起不苦不樂受時,也同樣會被愚癡的煩惱所困擾、所驅使、所綑綁。愚癡無聞凡夫不但被這三種受所生起的貪、瞋、癡煩惱所繫縛,更因此而受困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漩渦裡,長夜輪迴,終久而不得出離。
多聞聖弟子在表面上,和無聞凡夫一樣,也有因身觸所生的種種覺受,但他們對此的反應,與一般凡夫有何不同呢?多聞聖弟子因身觸而生苦受時,有時苦受的程度也是強烈到劇苦逼迫,乃至喪命。但是他們在覺知劇烈苦受的整個過程中,不會產生憂悲、瞋怨、啼哭、嚎叫、心亂發狂等不平衡的心念;也就是說,他們只是身覺苦,而心不生憂惱。佛陀譬喻:就好像有人被一支毒箭射中,但不再受第二支毒箭一樣。換句話說,只有身覺苦受、樂受、捨受,而心沒有被貪染、瞋恚、愚癡的煩惱所繫縛。
聖弟子在身觸樂受時,心不染於欲樂,因為不染著,就不被貪婪煩惱所繫縛;在身觸苦受時,因心不生瞋恚,所以就不被瞋恚煩惱所繫縛。他們對於苦樂二受所生起的貪瞋兩種煩惱,都能如實了知它們的集起、滅去、味著、過患和出離之道。因為如實知見,所以在面對不苦不樂受時,也能夠不被愚癡的煩惱所繫縛。多聞聖弟子不因身觸的苦、樂、捨三受,而進一步引生貪、瞋、癡三種惡心,也就不被煩惱所綑綁,進而能夠超越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束縛,得現法樂,盡斷諸漏,永離生死。
主題二:遠離染污:覺知三受,斷除三毒
經 典:《雜阿含經》第四六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諸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於我所修梵行。
羅睺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斷、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
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
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
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
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講 解:
佛陀講說這部經的地點是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前來請教的是羅睺羅尊者。
他向佛陀請問:「要具備何種正知、正見,我們才能內於有識身中,外於諸境相中,不受我、我所見,以及我慢的繫縛呢?」
佛陀開示:「有三種受,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應當善觀諸受。為了斷除因樂受所引生的貪煩惱,所以要在清淨正法中修習梵行;為了斷除因苦受所引生的瞋煩惱,所以要在清淨正法中修習梵行;為了斷除因不苦不樂受所引生的癡煩惱,所以要在清淨正法中修習梵行。」
「羅睺羅!如果佛弟子對因樂受所生之貪煩惱(使),能淨盡斷除,如實了知;對於苦受所生之瞋煩惱(使),以及因不苦不樂受所引生之癡煩惱(使),亦能淨盡斷除,如實了知,即是名為佛弟子能斷除愛欲的束縛,去除諸煩惱結,終不再被煩惱所障礙,而可無間隔地證入解脫,究竟於苦之邊際。」
在禪堂實修中,第二個功課就是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希望大家謹遵佛陀的教誨,學習聖弟子,不要像愚癡無聞的凡夫。愚癡無聞凡夫會因身生種種受而起貪、瞋、癡等惡念。而聖弟子們,雖然他們的異熟果報色身,仍然有種種受,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然而,當他們的觸覺在緣念色身的苦、樂、捨受時,內心並不會生起貪瞋癡的煩惱。佛陀如是教,我們亦要如是學,不但苦受要觀察,樂受也要觀察,如果我們跟煩惱相應,我們的三受就是有染污的受。在雜阿含經的雜因誦裡,佛陀對受的開示有十幾部經,我們只選擇其中兩部,它們都對各位目前的禪修有幫助。所以,大家在觀察身受的過程中,若有苦受生起,就依之而正觀於苦受,並且提醒自己遠離於瞋心,不與瞋心相應,並如實了知它的集、滅、味、患、離,乃至究竟斷除煩惱。對於其他二受,亦復如是正觀、修習。
在禪修中,我們不但不排斥,不逃避任何強烈的苦受,反而要藉此苦受來得到正念明覺,進而遠離煩惱,斷除煩惱。這是我們禪修最終極、最究竟的目的。在經典中,經常會稱讚佛陀所說的法「純一滿淨」,為什麼佛陀的教法是純粹、清淨、圓滿的呢?這是因為,在整個修行過程中,佛陀總是一再強調:不管我們選擇何種所緣、修持何種法門,以及運用何種技巧,都不能忘失修行的最終目的,即:遠離貪、瞋、癡,進而斷除貪、瞋、癡。
所以,在禪修的時候,要先學習觀察這三受,因為這三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常會碰到的。如果無法正念明覺,則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被貪瞋癡三種煩惱所繫縛、所驅策。由此可見,觀察三受,以及透過觀察三受來練習遠離貪瞋癡,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方法,大家應當勤加練習。而我們現在能夠修學正道,聽聞佛陀的正法,又是多麼有福報啊!
各位同學們,請精進,再精進!用功再用功!要以正念力,生起正精進力,對於佛陀及聖弟子們所走過的唯一涅槃之道,心生踴躍、歡喜。果真能如此,則所有的苦受對我們來說,都是增長智慧的好因緣,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事實上,如果能夠正念明覺,也有無染污的苦受、樂受存在啊!無染污的苦受是指能夠讓我們邁向聖道的苦,無染污的樂受是指不與染污相應的樂。例如,初禪以上的定樂,就是一種無染污的樂,而佛陀更希望我們修得究竟無染污的樂,也就是觀智所產生的涅槃樂。因此,在禪修中,如果因無染著而身輕安、心輕安,就可依此修學無染污的樂。在修行中,若身體生起大苦迫,但是心仍能不動搖,無染著,這就是無染污的苦;而在不苦不樂中,心念若能不悠忽懈怠地正觀無常,這就是無染污的不苦不樂受。簡而言之,種種的觀智、種種的禪定境界,乃至於涅槃的境界,都是無染污的樂。我們要遠離有染污的三受,趣向於無染污的三受。
新的一天,新的開始!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過去無論你的修行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不順利,都已經滅去了,毋須貪戀,也毋須懊悔;對於未來,也不用心生幻想,把所有的專注力念住於你眼前所應當做的功課。憶念佛陀,憶念聖弟子,憶念正法,內心裡對聖道生起無比的歡喜與熱誠,希望我們也能像佛陀及聖弟子一樣證道。
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天裡,心能夠更安靜,對於遠離染污的苦受、樂受、捨受,有更深的體會。
祝願大家:修行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