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廣法師

 

   

 《成佛之道》與《廣論》之比較

昭慧、性廣法師發言

伍麗滿記錄

【編按】

  於本屆學術會議中,有聽眾向性廣法師提問:性廣法師認為《成佛之道》在判教及禪修指引的周延性與涵蓋性上,比《菩提道次第廣論》還要殊勝,願聞其詳?

  性廣法師的回應,以及昭慧法師的補充,獲得了與會學者的重視,宣方暨陳平教授於會後表示:希望能將這段回應整理出來,因為在中國大陸,有些人說:「《成佛之道》不過是《廣論》的山寨版。因此兩位法師的回應說明實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讓這類似是而非的說法,不攻自破。因茲主編央請伍麗滿居士將這段內容予以整理紀錄,以饗讀者。

 

性廣法師:

    我並非因為服膺印順導師的思想,而作一種主觀性的陳述。對於《廣論》與《成佛之道》之比較,我略述如下:

    一、就人天乘來說:《廣論》是以大乘、密教的立場,講「修死」才能夠修人天法門。而導師的《成佛之道》,則非常忠實地呈顯《阿含經》的經義,依人天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來修人天法門。為什麼?因為人天法門不必然要修死、念死,修人天三福行,也可以得人天福報啊!所以《成佛之道》的包含面比《廣論》的人天行廣。

    二、有關禪觀的部分:《廣論》完全依照瑜伽行派的內容來講止觀,尤其引用瑜伽行派的《瑜伽師地論》非常多。而導師卻不這樣處理,導師在治學上有非常好的方法:當他在講人天法時,就依人天講人天;講聲聞法時,就依聲聞講聲聞,而不用大乘來講人天或聲聞法門。在禪法方面,導師是依照《阿含經》的七依定,從初禪講到無色界的第三個階段,接下來還提醒:非想非非想的定力太深,使心反而暗昧。所以,在三乘的聲聞行中,《廣論》是依大乘瑜伽行門的禪修方法來說聲聞法,而導師則是依照《阿含》來說聲聞法,從這點來看,導師的呈現比較客觀。

    在大乘中,禪觀修行有兩軌:第一、本諸龍樹中觀、承繼《阿含》的中觀行。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論》裡所提到的觀門,還是依照《阿含》的。第二、本諸瑜伽行派的禪修方法。《成佛之道》在大乘不共法的禪波羅蜜中,強調的是瑜伽行,由滅五過失以修八斷行,這完全是採自瑜伽行派,與《廣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導師在其他著作的論述中,則依照《中論》,把大乘禪波羅蜜與聲聞結合,依次第行的四禪八定,入大乘的諸三昧法門。這部分,散見導師所著人間佛教菩薩道相關的文章,這與在《成佛之道》所呈現的不同,可以再作發揮。

    從佛教思想史來看,大乘的禪修法門不能忽略中觀一系,尤其藏密也大都奉行中觀應成派,但是《廣論》卻沒有做這方面的處理。

    所以,純粹從修行到成佛的道次第來看,導師《成佛之道》的涵蓋面及包容性,是比較周延的。這只是客觀陳述,並沒有作學派思想的貞定。

昭慧法師:

    性廣法師在很簡短的時間,很精采地將《菩提道次第廣論》和《成佛之道》之間的不同,作了客觀的陳述,她純粹講導師《成佛之道》在修行方法論上的卓越。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是宗喀巴,宗喀巴是隨瑜伽行中觀派,他的見地在中觀,行門是隨瑜伽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關奢摩他及毘?舍那的部分,佔的份量非常的多。份量雖多,但主軸是《瑜伽師地論》。剛才性廣法師講到一個關鍵,《廣論》在聲聞禪法上還是依於《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偏重在《瑜伽師地論》所詮釋的聲聞法。但實際回到阿含經教來看,就不完全是這樣。我為什麼這樣說?性廣法師說那要參看其他導師的著作,我立刻翻閱手中的《成佛之道教材彙編》,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那不是只存在於導師的其他著作,其實就在《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中。

  雖然導師於大乘禪定度中講到八斷行,這是依於瑜伽行派所述,但他在講禪定時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還是回歸到大乘的「成所作事」,那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養成大乘菩薩的堪能性,是要入於人間作事的,而不是停留在奢摩他及毘?舍那的進修而已。他也說到:大乘多作念佛與念息的觀法,把大乘不共聲聞的禪法特色──念佛三昧——勾勒出來,這是導師就大乘禪法所做的觀察。

    更重要的一點,談完禪定度以後,導師開始講述般若度時,是徹頭徹尾的中觀見。中觀見是回應《阿含經》的,在提到現觀善巧時,初學觀身:「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這與中國佛教傳統的觀心法門,是迥然不同的!下手處是觀身,而不是觀心,這是依於《阿含》本教。原來依龍樹中觀見,即使修大乘法,也要回到四念處,扣住了「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的要領,不能下手就觀心,以免觀力不夠,反倒虛無飄渺地說心說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若不能把握大乘中觀義的精神,就不能掌握《成佛之道》的要領。在《成佛之道》中,不是站在中觀立場來批判瑜伽行派與如來藏學說。雖然導師認為中觀義較為殊勝,但是談到瑜伽行派,導師能忠實地、非常重點式地陳述瑜伽行派;談到如來藏也是如此。後面還提到:「方便轉轉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淨。」佛教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不要把瑜伽行派與如來藏學悉數排除在外,導師認為:那都是闡述「法空性」的方便法,最後還是要回到一大乘──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這與瑜伽行派五種種姓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我覺得,在學派的見地上,導師雖是入乎其中,卻又超乎其外,而且不拘限在宗派見中入主出奴,最後回歸到《法華經》的精神──大家都能成佛。我想這是《成佛之道》殊勝的地方。

    有人提到:導師是為中國佛教而寫,我想,他有民族情感,這點不必諱言,但是他曾說:他不拘泥於一宗一派的感情,乃至民族文化的感情,這一點我們務必要了解。導師認為佛法是全人類的佛法,如果把導師「不忍聖教衰」的心情,拘限於民族情感,或說成僅是為了中國佛教的發揚光大,這也不全然是導師的心意。

 (刊於弘誓雙月刊第99期)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